今天要來談談前陣子看的電影《縮小人生》。
這部電影的主演,當然是我很喜歡的演員麥特·戴蒙。
麥特·戴蒙雖然中途退學,但畢竟是哈佛大學(Harvard University)——
美國頂尖大學——出身(?)的才子,我覺得。
他演過的電影,似乎也反映出他這樣的形象。
例如《絕地救援》、《星際效應》、《心靈捕手》等等。
看電影之前,只看到海報時,突然想起小時候讀過的童話故事——
《格列佛遊記》,讓我想起巨人與小人的故事,導演是不是也從這個童話故事中獲得靈感呢?…
總之,我覺得這個題材很新穎。
如果人類可以縮小,會變成怎樣??
電影中設定,為了解決人口過剩、資源枯竭和環境問題,
阻止人類造成的地球末日,36個小人4年內產生的垃圾,少到連一個塑膠袋都不到,
電影是這麼解釋的。
但是,選擇縮小的人只佔總人口的3%,
電影中段提到,這對解決環境問題來說,微不足道。
為了凸顯縮小的魅力,
電影中提到,縮小後,1億的價值等於120億,
就算戴上鑽石手鍊、項鍊等一套鑽石飾品,也花不到100美元,
看到這裡,
我也有想,如果有這樣的魅力,我也願意選擇縮小。
這樣的心境。
介紹縮小魅力的人,是我們台灣很紅的影集《豪斯醫生》(House M.D.)中的豪斯醫生尼爾·帕特里克·哈里斯。
電影前半段,以新穎的方式展現縮小的魅力。
聽到已經縮小並對生活感到滿意的同學的故事後,
保羅·薩普拉內克(麥特·戴蒙)開始猶豫不決。
電影中段,妻子拒絕縮小而離開,
保羅·薩普拉內克獨自生活,導演似乎想表達一些主題。透過讓阮蘭(Hong Chau)這個越南難民登場,
想表達無論是巨人還是小人,貧富差距都是一樣的,
我想。
這部電影的評價似乎很兩極。
我覺得題材新穎,如果我有這樣的選擇,
我會怎麼選?
如果全人類都縮小了,或許可以改善地球環境的各種問題,
這部電影讓我產生了這樣的想法,
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。
個人覺得,全世界的人都在看縮小技術的新聞,
台灣也出現了,但比起魚市場,
如果是在其他地方就好了,有點可惜。
也有這樣的小巧思,可以去看看喔…
至於結局,還是自己去看比較好。
不知道我是不是爆雷爆太多了,
但因為想到『縮小』這個新穎的題材,我覺得還算不錯的電影。
评论0